现在时间: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美食 > 地方记忆 > 正文

民间文化之西安市临潼区零口十面锣鼓+乐谱图解【附图】

作者:娟子 来源:大美零口 日期:2017/2/19 22:20:29 人气:2591 加入收藏 评论:2 标签:

640.webp.jpg

图右一位周金成(备注①)老人

640.webp (1).jpg

领队表演

 “十面锣鼓”流传于西安市,临潼县的零口、马额、纸李、新丰、铁炉等乡镇及与临潼县相连的渭甫市南义村和高陵县的个别地区。 

    十面锣鼓的舞队由二十一名男演员组成,其中一人敲击马锣进行指挥,另有十人敲社鼓、十人敲社锣。舞者身后背一根高约140厘米,上插各色彩纸做的三角小旗和纸花的花花杆。社鼓、社锣则用一软竹杆(横杆)从背花杆中下端向前伸出,担在舞者左肩上,俗称“背弓”,前端装上细绳吊勾,将社锣挂在吊勾上,左手握锣系,右手握锣槌敲击;社鼓挂法与社锣相同,即将一鼓环挂在横杆前端铁勾上,从另一鼓环中穿一绸带系在腰中,让鼓斜面横于晌前,左手握鼓架铁勾,右手握鼓槌击鼓。社鼓、社锣的持法,民间又习称为“背弓鼓”、“背弓锣”。此外,也有不用“背弓”架的;只将鼓横挂在腹前,双手握鼓槌交替敲击,称为“双  双槌击鼓式”。临潼县的零口街、渭南市的张义村表演时则是由十二三岁的儿童们踩着小跷边舞边打。尽管有单槌、双槌之分,有踩跷与平走之别,但其表演形式和风格基本上是相似的。均由马锣手率众锣鼓手成一路纵队,边击锣鼓边不停的跑动,常用的队形图案有“白马分鬃”、“双玉镯”、“剪子绞”、“朝帅旗”、“太极图”、“五马卷蹄”、“三杆旗”、“游四门”、“龙摆尾”,以及“双辫蒜”、“交鞭”等,队形变化流畅,构图严谨和谐。 

附:《十面锣鼓》调

百马分鬃

640.webp (2).jpg

双玉镯

640.webp (3).jpg

三杆旗

640.webp (4).jpg

游四门

640.webp (5).jpg

万马扬蹄

640.webp (6).jpg

五角星

640.webp (7).jpg

剪子交

640.webp (8).jpg

鹁鸽旋窝

640.webp (9).jpg

百鸟朝凤

640.webp (10).jpg

龙摆尾

640.webp (11).jpg

    舞者边舞边敲击鼓、锣、马锣,不另设伴奏乐队。马锣一般作领奏乐器,鼓和大锣为之配合。整个锣鼓节奏变化分为三段:前段平缓庄重,中段铿锵有力,末段热烈欢快。表演者随着锣鼓节奏的变化,越敲越紧、越跑越快。锣鼓声声似雷鸣,背花林立似彩虹,给人们感到如同古代军旅操练布阵一般。 

    临潼自周、秦、汉、唐以来就属长安京都之邑,烽火台、秦始皇墓、秦兵马俑、鸿门宴遗址、唐华清池等历史文物古迹充分说明临潼自古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位置。据老艺人曹克勤(1912~1982年)介绍,历代相传十面锣鼓是从韩信布的疑兵阵演变来的。两干多年前楚汉相争在灞上(即今临潼的零口和渭南市的西原一带)。楚霸王持重兵十万即将攻打汉军,而汉军当时仅有少数兵无法抗争。,韩信想出一条妙计,让汉军每人身背旌旗、敲着锣鼓,往返跑动敲击,楚霸王看见汉军旌旗招展,鼓声大作、尘土飞扬、喊声震天,误认为汉军正在调兵遣将,疑有重兵埋伏,不敢妄动袭击汉营,终于贻误了大好战机,被汉所灭。后人为了颂扬汉王功绩和大将韩信的谋略,创造了十面锣鼓,以模仿韩信所布疑兵阵。这虽属传说,但从现在表演的风格特色和服饰道具的运用,仍可感到具有一种古老的军旅布阵的气氛。 

    十面锣鼓除了春节耍社火时表演外,每年清明节当地宗族上坟祭祖时(俗称“上官坟”),也用作仪仗队伍。舞者身背色彩艳丽的花杆击鼓前导,增强了清明祭祖庄严肃穆气氛。 


周金成老人,现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零塬村人,1937年生,18岁从艺术演出,1985年任十面锣鼓指挥至今。

本文网址:http://www.lingkouxinxi.com/show.asp?id=34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小编推荐
  • 没有资料
关于本站 | 街办职能 | 站长本人 | 网站地图 | 不良信息举报 | SiteMap

客服QQ:1304156118(同微信) 邮箱:lingkouxinxi@qq.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零口网 - 版权所有 - 陕公网安备61011502000040 - 工信部陕ICP备150130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