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间: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美食 > 地方记忆 > 正文

北潘村历史_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镇北潘村

作者:佚名 来源:临潼县志 日期:2017/2/3 21:43:14 人气:4180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旭日高耀北潘村。北潘村,位于临潼区东北25公里零水入渭处,是零口街道办事处一个村民委员会。北潘村,东临渭南开发区,西界零水与何寨街办粉张村为邻,南连王庙村,北毗渭河与油槐镇相望。西安至郑州高速铁路及西安至大同高速铁路高架长桥并行从村中东西穿过,渭化铁路专线南北贯通,310国道改线过境,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村380户,1529人,土地2563亩,宜植小麦、棉花、水果、蔬菜。

640.webp.jpg

  北潘村,以潘姓人居此而得名,初名潘家村,因其人口逐渐增多,遂分居形成南潘,北潘两个自然村,自清代至今延续了几百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临潼县零口区第三乡第四行政村,之后的生产大队均驻北潘(自然村)村,故称北潘村民委员会。北潘村辖北赵、南潘、魏堡、北潘、史家、新庄6个村民小组,有潘、史、高、赵、李、魏、张、王、郭、冯、周、杨、吕13姓,以潘、史2姓为大姓,占总人数50%以上。

  历史沿革

  明清版《临潼县志》载,此地属临潼县润渭乡田王里,境内有小城村(今魏堡组)、潘家村、王堡、刘家、董家等村。民国时期属零口镇第三保辖。新中国成立后,为零口区三乡第四行政村;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取名“旭日社”,1956年转为高级社,称“旭日”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为北潘生产大队,直至1984年撤社设乡时,为零口乡北潘村民委员会;1995年,为零口镇北潘村民委员会;2007年为零口街道办事处北潘村民委员会至今。

  文物遗迹

  寇家桥,位于零水注渭处南1公里零河之上。东临本村新庄组,西接何寨寇家村,是渭南通向泾原之要道。桥为三孔联拱石桥,建于清咸丰五年,是渭南乡贤李殿华出资修建,题名“完善桥”,桥碑文革中已毁。1989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西安市暨临潼区又将寇家桥列为重点文物抢救项目。

  三圣庙,位于本村南潘组东,占地约5亩,据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三圣庙碑记》:“庙初建于宋元时期,有三大献殿,祭祀三国刘备关羽张飞,庙中道士近百人,后遭战乱焚毁,故重修以记。”1862年,再遭破坏,至民国时,仅有小房二三间,每年二月二古庙会,今已荡然无存,只留几通残缺不全的石碑,成为人们记忆的证件。

  议事厅,位于村西零河东岸至高阜,占地三亩,原有“墲民厅”,“议事厅”为古建筑,历代屡遭破坏,至民国初尚有夏房数间,公地五、六亩,其收入作公益慈善支用。据古老相传,议事厅是县官下乡办案的别署;二是地方长官议事场所;三是乡约地方调解民事纠约的地方,今仅存遗址。

  魏堡古槐·位于本村魏堡城中,树身高4米,树围直径0.8米,树冠25平米,树叶茂盛,躯杆挺拔。古老相传、村中李姓1840年迁居此城时,古槐已是第二次还茬的大槐树,故推测古槐当是元、明时期之物,当有七八百年历史,值得保护。

  历史人物

  北潘村是抗日英雄高慎之的故里,高慎之十四岁投华从军于国民革命军,后转入杨虎城之17路军,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西安事变,1937年随38军17师东渡黄河抗日。历任连、营、团长、变衣大队长之职,在娘子关战役中,兄、弟、侄齐上阵,负重伤,仍率伤兵大队上阵抗敌,虎牢关六战六捷,名震中原。1945年日军投降,日军司令曾以指挥刀跪赠给他,说他是“大大的英雄。1948年他与寇学文等在零口招兵一个团,开赴凤翔迎接解放军,解放后进军西藏,参加边疆建设。著名抗日烈士高炳山,高慎之三弟,1933年同兄参加17路军,娘子关战役中带全排战士奋勇杀敌,与侄儿高长庚一同为国牺牲,全军为之追悼,孙尉如、赵寿山亲临吊唁,受到国人敬仰。北潘村地杰人灵,冯仕杰清末秀才,一生教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与史世选倡办北潘小学。他学识渊博,曾创作过《二月二庙会》戏曲和《荒年歌》、《鸦片龟》、《绽脚歌》等作品,在民间产生良好影响。史世选,清末秀才,不愿为官,终生教书、行医,曾参与光绪十五年(1889)年续编《临潼县志》。对中医研究精深,著有《脉学入门》、《国医杂病论》、《世选验方集》惜未出版已失,其医术传子振藩、振经、孙子怀白,为人民做出贡献。史一三先生,世选子,毕业于西北大学,致力于民众教育事业,1924年,与宋来宾、寇肆业等人创办零口高等小学,曾任零口小学、衡渠高等小学、平凉中学校长,1932年杨虎城主陕,任他为长安县长,邓宝珊任他为酒泉县长均不就。1937年投笔从戎,奔赴中条山抗日前线参加雪花战役,负伤回家,宣传抗日。曾两次被国民党政府以涉共入狱。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县人民代表、政协副主席,曾倡修零口粮站、零口中学、零河桥等,为后代造福。史江埔,北京大学毕业,曾参加五四学生运动,担任过国民二军参谋长,华阴、长安县长陕西省农会会长等职。民国十五年,他随杨虎城将军守城中冒死赴五原搬兵,解围西安立功,晚年以教书为乐。此外,本村还有民间艺人潘文选,旧社会给人拉长工,边做活边学戏,不几年成为能弹月琴、能唱迷胡戏的把式,很受人欢迎,解放后,以快板、曲子宣传党的政策,那先进文化传播给人民。民国时期,与渭北一带著名的武林名家高鹞子同时齐名的高成厚,也是本村人,以脚功名噪一时,一年四季赤脚坚持终生,真乃奇人。

  奇闻异事

  兄弟寿星,本村人马友良(1864—1974),胞弟马新良(1874—1974),原籍商州黑龙口,清末逃荒流落于此,出卖苦力。解放后参加北赵生产队劳动,粗米淡饭布衣草鞋,无所追求。兄弟二人住在零河边土窑洞中,常年喝零河生水,从不生病吃药,家虽贫而不怨,爱讲民间故事而自乐乐人。1974年,友良无病而亡,高寿一百一十岁,新良亦于同年无病而终,享年百岁。

  村民杨氏(1890—1997),家境贫寒,自幼缠足,学习纺织、裁剪、刺绣,工艺超群,长帮村人做些精细手工,受人尊敬。杨氏生二子,长子是军人,儿子是哑巴,自丈夫去世后,她虽年已八旬,肩负管子育孙重担,她从不叫苦,年九旬尚能穿针绣花,上机织布,1997年以一百零七岁辞世,令人羡慕。

  今日北潘

  旧社会北潘是穷村,除少数户自足外,80%户衣食不保;解放后生活虽有提高,但仍未解决温饱;改革开后的今天,粮食生产由1949年50万斤提高到375万斤,旱地变水田,生产工具由解放初3辆大车,到1979年166辆架子车,今日已有农用汽车17台,三轮机车22台,大型收割机27台,旋耕机29台,装载机4台,个体企业10家,自来水塔1座,户户通水。有小学1所,医疗诊所5家,商店8家,摩托车250辆,小轿车26辆,在校大学生44人,家家住上新楼房,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元,群众高兴地说:改革开放就是好,生活一步一层天。

  一首民谣

  楼房前后盖,野味当仙菜,

  手机随身带,黄毛学老外,

  民工受青睐,老人守山寨,

  假货当真卖,网上谈恋爱,

  碎戏嫽的太,独生娃宠坏。


本文网址:http://www.lingkouxinxi.com/show.asp?id=33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关于本站 | 街办职能 | 站长本人 | 网站地图 | 不良信息举报 | SiteMap

客服QQ:1304156118(同微信) 邮箱:lingkouxinxi@qq.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零口网 - 版权所有 - 陕公网安备61011502000040 - 工信部陕ICP备1501307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