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村位于孟塬之下,零河以东。全村共有540多户2200多人,耕地3000亩左右。其中半塬区耕地400多亩,水浇地2000多亩。全村由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组成。西南铁路、陇海铁路复线、连霍高速公路、301国道贯穿大寨村东西,现在建的渭南朝阳路穿越麻李、麻西两个村民小组,交通特别便利。大寨村的马庄组、寨东组、试东组和渭南高新区接连,是西安和临潼的东大门。
从建村至今,大寨村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据村中老人说,早年,大寨村主要居住者为回民,到清朝中期的回民起义时,清政府将回民赶到宁夏、青海一带。据说目前宁夏还有大寨村,即是清时从零口大寨村迁去的回民所建。早先,大寨村周边的村子把大寨也叫做南窑,原因是那个时候,大寨人比较穷,村子里很少有盖房的人家,大多数村民都居住在土窑洞里边。解放前,也有渭南、山西等过往客商称大寨村为“大柳树底”,这是因为大寨村有一个张姓富户人家,其房前屋后栽植着好几棵柳树,柳树树干粗壮,需几人手拉手才能合围。
目前居住在大寨村寨西组的人主要是河南人,为100多年前逃荒到此,起先只有几户,现在已发展到几十户,共有100多人。
改革开放前,大寨村以传统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多种经营并举,现在以粮食、运输、外出打工、私人建筑队等经济主要来源,村民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全村有私家小汽车40多辆,大型运输车30多辆,农用机械10余台,全村楼板厂5个,年产值达1000多万,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塑料加工厂2个,工艺加工厂1个。全村企业和私人建筑队可以解决数百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马庄组、河南组、河北组居住在半塬区,近年大力发展花椒、核桃等种植,另外,村里还有10几户建起了日光温窑、日光大棚等。
大寨村民风淳朴,村民执直正义,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全村有20多人参战。抗美援朝战争中,参战人员6名。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人员2名。
大寨村的名人有:
赵志龙,原兰州军区后勤处参谋,宁夏25分部部长(?),西安28分部部长,现居西安市干修所。
赵连池,军级干部,现在西安干修所居住。
张宏,曾任西安高新区主任助理、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现任西影公司董事长。
程水利,师级干部,曾任某国防厂军代表。
张建民,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原西安尚友社演员,其表演在西北地区很有名声,1965年去世。